汤河驿站---耿寺村
| 招商动态 |2017-01-13
汤河耿寺村段
自然地理环境
山色淡秋容,青林隐数峰。
披云疑见寺,隔水不闻钟。
碣古蜗涎篆,台空鸟啄松。
远公无觅处,徒问虎溪踪。
这是《汤阴县志》记载清代诗人李垣赞美耿寺的诗作《耿寺》。
耿寺村隶属于石林镇,西距山城区中心约5000米,北距石林镇约3000米,东距汤阴县城约11千米。村落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西狭长呈长方形。汤河自西向东绕村北部流过。村南部自西向东依次有花帘沟、蚂蚁山、白莲坡等。村庄占地面积4.38平方千米,属于丘陵地带。现有住户约830户,人口约3220人。
耿寺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古今重要的商业交通驿站之一。它是汤阴县与鹿楼集之间的重要驿站,还是汤阴县、淇县、浚县、滑县通往鹤壁西部山区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第二条鹤煤外运通道,每天聚集到耿寺村赶集的及做买卖的络绎不绝。特殊的地理位置给这个800口人的村子带来了商机。明末清初时,一个耿寺村就有13座车马店(也叫留人店),店内食宿设施齐全,有客房和牲口棚。李春喜家的店最大,光房子就占地约667平方米,牲畜槽就有13个,一个槽上可栓四到五头牲畜,能容纳60头牲畜吃草料。随着人流量的增加,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
明崇祯《汤阴县志》图
村史概述
耿寺村历史悠久。相传耿寺村由于唐代一耿氏名匠在此营建一寺院,故名。据《宋史·艺文志·邺乘》载:“汤阴下口管统村十五:下口、仲家、曲南、香市、故县、祈巫、耿寺、伯乐、冷泉、胡讽、文学、鹿楼、琵琶寺、中故县、北故县。”这是志书中关于耿寺村最早的记录。明崇祯《汤阴县志》中的汤阴县县治的地图上,明确标有耿寺村。它是明、清时期汤阴县四十二里社之一,是当时规模较大的村落。
1945年10月28日,中共汤阴县委和县政府在鹤壁集成立,下设一、二、三、四区,区公所分别设在鹿楼、鹤壁集、石林、耿寺。1955 年石林辖区归汤阴县鹤壁区石林乡、寺望台乡、耿寺乡。1961年11 月,石林乡、寺望台乡、耿寺乡合并统称为石林乡公所。至此,耿寺村成为山城区石林镇的一个行政村。
因耿寺村有便利的交通地理位置,便于经商务农,来此谋生落户的较多,逐渐形成了由王、崔、韩、尚、司姓氏组成的村落。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也。王氏望出太原,继迁汤邑东北库迪村,传数世。祖行三徙居邑西张贾村,嗣及祖讳爱民者又徙居耿寺村。”尚姓,清代中期从汤阴尚家厂迁居于此。司姓,清末从山城区鹿楼村迁至该村。
耿寺车马店大门
物质文化遗产
耿寺村历史文化遗产众多,主要有崇兴寺、李鐩墓、王玉福四合院、尚纯古宅。
崇兴寺
崇兴寺位于村中,始建于唐代,清代时寺院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现存清代大殿和观音殿及唐、宋石刻。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筒瓦覆顶。屋顶四角方砖各雕有消灾辟邪之意的阴阳鱼太极图案。观音殿低于西面大殿1米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筒瓦覆顶。
大殿后现存放两块佛像基座。其中一块佛像基座为唐代所雕刻,青石质,形状为四方形(长约50厘米,宽约50厘米,高约20厘米),四个侧面分别刻有吹横笛、抚竖琴、弹琵琶等图案,四角为四个佛像造型。另一块为宋代雕刻,灰白石质,平面为八角形,高约1.2米。基座下部雕莲花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由烦恼至清净,故为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基座中部有残损的佛像。
李鐩墓
李鐩墓位于村西北500米处,占地约130平方米,坐北朝南。李鐩官至明代工部尚书。李鐩墓为“铁梁吊棺”,即墓穴中横跨着一根粗大的铁梁,李鐩的棺椁吊在铁梁上。吊棺下面是很深的水,据说这是专门针对盗墓贼设计的。李鐩长子李继光、次子李继先、三子李继充、孙女李汝也葬在这里。墓前有三道石牌坊,神道约18米宽,90米长,两旁有18个巨大的兽形石刻,材质为白石,现部分迁至枫岭公园内,部分遗失。
据当地老人讲,李氏墓莹处于一片岗地上,从远处看酷似龟状,当地人称它为龟形地,李氏墓正建在“龟头”上。远在周代,龟就受到人们的崇拜。《礼记·礼运》中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龟能长寿,能负重,能预知吉凶,是祥瑞动物,民间有“龟龄鹤寿”之称。李家除在墓葬内巧设机关外,还在陵区派专人进行了保护。为防止祖墓遭到破坏,李家人将祖墓附近的1.6万余平方米土地留给守墓人无偿耕种,并让祖籍汤阴县营耳村一户刘姓人家迁居到此,常年在此守墓。李家坟由此诞生。
王玉福四合院
王玉福四合院位于村东西向大街中段路南,坐南朝北。这里原有相互连通的多处院落,现存临街第一进四合院。四合院临街倒座房面阔五间,西梢间为门楼和过道,主房南屋面阔五间,东配房面阔三间。这三座房原为硬山式灰瓦顶,已改建为平顶。西配房面阔三间,两层,硬山式灰瓦顶。两侧墀头炉内分别刻有“安”和“宅”字,字下的炉腿上分别雕刻马和牛图案。二楼窗户上刻有“日月直入”、“为善最乐”、“清风徐来”字样。
据《王氏族谱》记载,该四合院由王氏先人即清代的国子监太学生王殿邦建的。
尚纯古宅
尚纯古宅位于村大街中段路南,坐北朝南,由尚纯携子孙于民国6年(1917)建造。宅院原为四合院,现存堂屋五间,两层,平顶。门额石匾上刻有“吉星高照”四个大字,中间雕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堂屋楼顶中部建有一间卷棚顶阁楼,据说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的。阁楼后墙建有排水槽。这样的建筑形式在豫北地区还不多见。另有西配房三间。
另外,耿寺村现遗存古桥两座,东为三拱桥,现已被淹没,西为牛样桥。散落村内有明清石碑十块。村西南有皂荚树一棵,据传有几百年历史,树高10米,树身三人方可环抱。
崇兴寺大殿
王玉福四合院门楼
王玉福四合院第一进院西厢房
尚纯古宅堂屋
尚纯古宅堂屋阁楼排水槽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抬阁
耿寺村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每年元宵佳节各家都会积极参与文艺活动。其中高跷抬阁最为人所关注,被称为“鹤壁一绝”。高跷抬阁,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之前叫抬阁,盛行于鹤壁一带。1891年,耿寺村村民王合元改名为高跷抬阁。高跷抬阁是以木为架、铁为芯的宏大造型艺术,高达7米以上,一般多为三层。底层(第一层)由12名头扎红巾、身穿彩服、脚踏1.5米高跷的抬阁人组成,以四人为一组,轮流抬阁,其余人员分列两边护阁。第二层、第三层均为古典戏剧的某个画面造型。如《白蛇传》,第二层由两个演员分别扮演青蛇、白蛇,身穿彩服,飘洒自如,而许仙则手持拂尘,高居第三层。抬阁人随着音乐节奏,细步徐进,阁上演员随风而舞,好不惬意。每层阁除阁上演员3~5人、抬阁人员12人外,尚有4人拿叉、4人扶桌、4人开道骑马、2人放炮、8人引旗等。
香油制作技艺
耿寺村香油的历史由来已久,全都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原料选用上等的芝麻。香油味道纯正,沁人心脾,因而远近闻名。
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在耿寺世代相传。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就能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耿寺村的剪纸艺术品远销郑州、北京等地,已成当地艺术交流、招商引资的佳品。
高跷抬阁
总 策 划:璩凤英
编辑制作:彭 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