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态读本》—重回生命之树节选《寻找京杭大运河》盛华厚
| 招商动态 |2016-09-06
寻找京杭大运河
◎盛华厚
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关于河流。
较之大海,河流似乎离大多数人更近,这不仅仅指的是距离。生命起源于大海,只是这种生命抽象到不知为何物。我不知文明起源于河流中这种说法是否牵强,但是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等文明发源地来看,河流似乎更接近于我们的身体。城里的河流用来钓鱼,乡下的河流用来灌溉,尤其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都是在河里学会的狗刨式游泳。小学语文课本上也学的是“小河流过我门前,我留小河玩一玩”。
对于河流的记忆,我不是来自课本,而是儿时在河里捉鱼,而这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我的故乡在山东省夏津县,与临清及河北清河交界。京杭大运河流经此处的是自北向南的第三河段——南运河。故乡是平原,没有山也不靠海,但是因为两条河流过这里而让这片土地充满神秘。这两条河一条是黄河(已成故道),另一条就是京杭大运河。人们常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文明,而把京杭大运河称为生命河、智能河,因为它不只在数千年中是南北方生命之脉,而且也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现在夏津县已修建了方圆数十公里的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在运河上也修建了一座近百米的大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运河已不能水运,大桥只是为了方便夏津与清河的陆运。我不知道千百年前这段运河是什么样子,但在我记事起这里已不能水运,倒是有水,但只是用来灌溉两岸的庄稼,更无闲人雅士来此垂钓。不过每到夏日,很多附近的土伢子都会在里面捉鱼戏水,依稀记得十几年前我和几个伙伴在河里捞出一具骷髅,也不管它是哪朝哪代的倒霉鬼就将它挂在河堤的杨树枝杈上,虽不迎风招展,但在当时看来也颇有情趣。如是换了今日,我定将它带回家刷洗干净喷上防腐剂做绘画静物。还听爷爷说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满载金银珠宝,所到之处更是旌旗飘摇,人山人海,还将“大码头”错写成了“大马头”,估计因为人多纪晓岚都没好意思指出。但忽一日,狂风大作,水面翻滚,船摇摇欲覆,乾隆命将船上金银财宝掷入河中,仍未见效,最后将玉玺掷入河中,风浪方平息。此事且不论真假,倒是使运河愈发神秘。不过听说的确有人在运河里挖到过陶瓷之类。直到一九九九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柳孜镇隋唐大运河遗址和洛阳含嘉仓遗址的发现才让这个传说不像传说。
一九九九年初,安徽省改造303省道, 线路穿过柳孜。在裁弯取直施工中发现大量陶瓷等文物及其他文化遗迹现象等,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淮北市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对柳孜短路开展抢救性的发掘工作,前后历时一百九十余天,累计发掘面积九百余平方米。这次发掘发现了一座石构建筑,经古建专家初步认定为一座建在北宋时期的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而且有几块大青石上还可有车马图案。另外还发现出土了八艘唐代沉船。虽有残损,但仍可看出船形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大客船、大渡船、小渡船或小渔船等船形有忧颇多相同之处。出土的瓷器,几乎涵盖了唐宋时期全国著名的寿州窑,古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定窑建窑越窑肖窑长沙窑均窑等十几个窑口。仅釉色就有黄青白黑白底黑花酱色等八种以上。也有少数印花划花刻花,三彩,窑变,点彩核堆贴等装饰。其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民间传说与一些史料基本相符。据清光绪《宿州志》载,明代之前柳孜是个大镇。大诗人白居易游运河,留有“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等诗句。传说归传说,可以确认的是,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首开的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就是流经柳孜的这一段。
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有很多,在运河沿岸因她而得名的乡镇、村寨也很多,不仅如此,人们还用各种活动节日来纪念她,比如河南境内的社火表演,浚县的泥咕咕等等。在诸多村镇中有一个四女寺村颇值得一说,它隶属山东省武城县滕庄镇,是座历史名镇,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与河北省故城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大运河南岸,其贯以“四女”地名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而又千古流传不衰的民间传说,运河沿岸的人几乎都知晓。
相传,西汉景帝时,此地(安乐镇)有一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众,聪慧过人。因父母无男儿,四姊妹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长寿,同时为表心愿,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热水浇槐槐愈繁茂,结果四女同室事亲,朝夕焚修,日夜诵经,卷不释手,以祝父母长寿,遂修道成仙,举家超升。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于是世人遂改安乐镇为四女树。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
四女寺在历史上居水陆交通要冲,依仗京杭大运河码头和“九州通衢”官道,四女寺的传说,除广泛流传于周边县区外,还沿大运河远扬千里之外。不仅如此,历代官吏、文人墨客也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的游记、诗词,对四女“和睦事亲”的传统美德大嘉赞誉,历经千百年流传不衰。
无论从文化古迹还是传说中去了解运河,会发现很难去诠释它,不只是时间久远,还有意识版图的萎缩,在国人快餐文化侵袭的大脑里已没多少空间装下关于“运河”的种种。毛主席大笔一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挥带动了旅游业,于是有了很多“国产好汉”“进口好汉”,但没有“不到运河非好汉”所以没几个人会以到运河为荣的,“云溪燕语卫水舟”没几人晓得,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似有些不伦不类,有几个文人墨客也只是一声叹息,表达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的情绪。可见运河没有长城命好,尽管它在相当长的历史里肩负着粮运,兵运等重任,尽管它与长城被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
世界上有三条著名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京杭大运河无论从开凿的时间,长度及水系等特点都创造了世界之最。它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全长一千七百七十四千米,是苏伊士运河的十六倍,巴拿马运河的三十三倍。我们多么自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人工河流像京杭大运河这样工程巨大,历史悠久;在中国,已没有任何一项建设工程像大运河这样为历朝历代所宠!我们多么自豪!但就是这样一条运河也渐渐被世人冷落了。多么优美的歌舞亦有落幕时刻。我想这并不费解,任何国家的伟大工程都要具备当时无可取代的功能,无论是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三峡大坝、鸟巢,还是金字塔、秦始皇陵兵马俑等都无一例外的具备了这种功能,而随着冷兵器时代的消失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尤其近一百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这种传统功能有一部分已经被新兴事物取代了,这似乎有点人们常说的喜新厌旧,所以这种工程在今天来看要具备三点方可继续留存下去。一是它还延续了它的功能,二是它的商业价值,三是它的文化价值。可是后两者因为地域、环境等影响,加上人们意识的滞后性,往往需要一个时间的缓冲才会把后两者的价值提上日程。由此不难看出有着如此辉煌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为何后来受世人冷落了。那么今天的运河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可以从这三点来看。
一是它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这对运河本身实在是个利好消息,如此一来,运河又有希望流芳百世了。尤其一九八八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一九八九年又提出京杭运河“二通道”方案,运河二通道建成后,京杭运河航道等级将达到三级,届时一千吨级的船舶可从山东东平湖直达浙江杭州,运力提升百分之四十。据专家分析,以开发区的电煤运输为例,电厂每年需要大量的发电用煤,如果全靠铁路运输,电煤从淮南煤矿到电厂每吨将多花十至二十万元的运费,如果全部走水路,十万吨煤就能省下一百万至两百万元的成本。随着二通道开通,市区航道将可用于旅游等,现有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堵航、噪音环保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十年后的一九九九年,京杭运河浙江段又进行了四级航道改造,但随着腹地内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货运量成倍增长,航道的升级步伐大大落后于船舶的升级步伐。据预测,二○一五年、二○二五年京杭运河浙江段货运量将分别达到一万零七百七十万吨和一万五千六百四十万吨。作为京杭运河沟通钱塘江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市区段的航道只有五级航道标准,二十五座桥梁均未达到五级航道的通航要求,严重制约了京杭运河作用的发挥和未来航运的发展。由此看来,要想运河流芳百世,造福于后代任重而道远。
二是它的商业价值。既然是京杭大运河,那我们就以北京和杭州对运河的旅游开发为例。北京,这座日益自信的国际化都市现在正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着,依借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地理等先天因素每天吞吐着国内外数百万的游客,如今又为进军世界十大城市而向四周郊区迅速扩张。地铁公路像蜘蛛网一样向周围射出,大刀阔斧拆迁改造,一座座广厦拔地而起,五环六环七环,打造卫星城,连河北十三县市也举起环首都经济圈的大旗,在众卫星城里面,通州可谓独占鳌头,这不仅是因为它离北京城区最近,最重要的是它有运河这张王牌,通州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而新城重中之重就是打造运河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据了解,运河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初步规划分三个功能区。一是文化商务休闲区:主要包括文化博览、文化、演艺、运河水乡和商务酒店等特色区域。二是会展综合服务区:将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会展综合服务中心,承办各种国际会议,大力提升新城国际化水平。三是高端商贸居住区:建设大型商业设施和高档水景公寓,打造运河沿岸高端商贸居住区。通过功能区的建设,吸引世界五百强及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总部入驻。“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通州新城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运河核心区将承载通州新城发展的主要职能,是通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新城的重点区域。运河核心区在功能上将充分承接中心城的行政、商务、商贸、文化创意等功能,与CBD东扩相呼应,打造更高端的商务环境,形成面向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首都门户”,规划部门正会集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邀请包括建筑设计、环境、规划道路交通、地下空间等专业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参与运河核心区方案设计,高标准完成运河核心区规划的深化工作。近期的规划重点是运河核心区。目前,通州区正启动五河交汇处的一级土地开发,拆迁一百四十五公顷,涉及一万五千户,拆迁完成后将尽快上市。另外在运河核心区将建一座标志性建筑,该区负责人表示“标志性”的含义不仅仅是高度,更要充分体现“三个北京”的理念,突出环保、低碳的建设理念,高品位、高质量、有特点。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北京已经将运河文化作为一种产业,用不了多久,昔日运河“一支塔影认通州”的情景将会重现。杭州也不示弱,为了不再让“悲剧”重演,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拱墅区以运河保护为轴心,注重对沿线居民生活景观的还原,不仅重现了“老运河”原汁原味的生存状态,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提升了区域的文化品质和综合竞争力。另外,除了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留运河民居的历史风貌,拱墅区还让部分原住居民回迁到运河两岸,以真实还原运河文化,保留运河活的灵魂。二○○九年二月,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整体夜景规划项目全部完工。杭州市京杭大运河旁的乾隆舫被红灯笼点缀得格外迷人,夜景灯光更是一个亮点。如今,二十一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将被红灯笼和璀璨的景观灯点亮。尤其杭州市京杭大运河上的古石拱桥——拱宸桥将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景点。随着人们对运河保护建设的不断推进,运河水清了,运河“魂”活了,运河的文化品质和区域竞争力提高了。招商引资与日俱增,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文创产业迅速繁荣……一切都在看似不经意间水到渠成。二○○二年至今,中国石化、法国欧尚等十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落户拱墅,以景观带动、商贸为主的运河经济圈正悄然显现。随着人们对运河的重新认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
三是它的文化价值。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但在现实中它和长城的待遇相去甚远。这里有个笑话:老师问学生世界最高峰是哪里?学生答是珠穆朗玛峰。老师又问第二高峰是哪里?学生哑口无言。老师叹道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等同。笑过之后我们才会反思。风雨无情,岁月坎坷。千年运河,苍老了,残破了。沿运河一路南下,看到大运河衍生的官仓、会馆、驿站等古建筑,有的被岁月抹去迹象,有的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中被“改头换面”,甚至毁坏殆尽。部分古运河河道以及与运河相关联的古代水工建筑,如船闸、堤岸、桥梁、码头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建设性破坏”。附着在运河两岸及河上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散落在民间,逐渐消失……保护运河迫在眉睫,而且越多越快越好。
眼下,大运河的保护与申报“世遗”工作正引发全社会关注。二○○六年三月,五十八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等这一刻已经快等干了。这条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活着的历史”的运河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我们不能让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就在这个时候有三位老人站出来了,他们,就是被世人称为“运河三老”的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正是他们不懈地努力催生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活动。北京也曾经在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协调会上表示将京杭大运河“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涉及城市从十八个增加到二十四个,沿线城市将成立“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京杭大运河”是指明清时期疏通完工的运河,而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将把隋唐时期的运河段也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涉及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情。
我们的运河,浩浩荡荡流了数千年数千里,一路下来即便不是文人骚客也能感慨万千,更何况是很多文人骚客无谓的感慨万千。如今我定居京城,长年不喝家乡的运河水了,每次回家我总喜欢一个人到运河边转转,想象一下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情景,而那时的乾隆是否会想到多年后有个人会站在河堤上想想他下江南的情景呢?突然想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句子来。每次离开,我都会将一张封好模的名片投到河里,像是报个到,让运河知道我来看过它,而千百年后是否会有后人挖出我的名片,杜撰出一段类似爱情的故事呢?想一想自己就笑了,然后我都会抓一把运河土回京,放在我阳台的大鱼缸里。每当夜深人静,我躺在榻上闭目养神,总能隐隐听到阳台传来运河上嘹亮的号角和潺潺的流水声。
盛华厚,1982年生于山东夏津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水墨人物专业,导师毕建勋教授。著有诗集《默读》,诗画集《拉萨女神》(琼吉诗 盛华厚画),诗文被翻译成日语,韩语等国文字发表,2014年被评为“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50名优秀青年”。个人事迹被拍成微电影及纪录片在俄罗斯和中国央视、甘肃卫视播出。